以诵毕十三经之最为年幼者论,目前本人查到的,年龄最小的是张居正、王船山,七岁(应为虚岁)皆已读毕十三经。另有王念孙、汪绂,八岁即读毕十三经。好年轻啊......!看样子,历史上能在十岁以前读经十三经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他们当时可没有电脑、没有音箱、没有mp3,完全是凭硬功夫的。要知道,十三经总字数可有636500有余呢(总字数)
1.张居正:此人可谓超级神童。“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不晓得张居正是怎么在五岁到七岁的两年多时间里背完六十几万字的。
2.王夫之:“王船山少“负奇才”,称“神童”。4岁与二哥王参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入塾读书;7岁读完《十三经》;8岁卒业私塾。10岁从父读《五经经义》及大量古代哲学和史学典籍;12岁能咏诗作对,通晓文辞,以文会友,崭露头角。14岁考中秀才,24岁试中举”。
3.王念孙:朴学大师,与其子王引之合称“高邮二王”。据百度百科,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师事被梁启超、胡适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的戴震。
4.汪绂:据百度百科,汪绂“自幼天资聪颖,初由母亲江氏口授《四书》、《五经》,八岁全部成诵”。
依理言之,此乃人人共具之本性,所以所有的儿童本来都应是这样的。但在现实上,或许有人让人觉得真的天份较高,秉性较清明,亦即开发较容易,有的人则显得笨拙难教,好似秉性浑浊。
不过,如果人人能从胎儿开始给予读经教育,即使秉性浑浊,亦将在十个月中转为清明,至慢在三岁时转为清明,所以日本铃木镇一先生说人人都是天才也,此所以早期教育之重要也。
父母老师如果懂得教育,则秉性浑浊者皆可教,不懂得教育,纵使秉性清明之天才,也将在他手中埋没。所以,我常说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不是古人特多天才,而是今人不懂教育。自从中华民国开国以来,我们不仅没有救助秉性浑浊的人,所有的天才都被国家教育给埋没了。
假如你的的孩子能够背下来《论语》。那你再听这样一个数据:一万五千多个字的《论语》从小开始背,读完100遍就是150万次舌头的运动,150万次神经网络运动的建立,而人小时候一秒钟可以有八千个神经元的输出。所以从三岁开始背,三岁到五岁,进行150万次的这种运动,人的脑神经结构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个人大脑的“硬件”就不一样了。
中国古人背的十三经,总共是64万字,如果读了100遍,就是上亿次的神经元刺激。所以古时的科举考试,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取一两百个进士,那都是全国最顶尖的人才。他们的大脑跟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是不一样的。做宰相的,进翰林院的,做朝臣的,也都是从小做这种训练的。
这样的人多能文能武, 如带兵打仗的曾国藩,是进士。李鸿章,也是进士。说从唐朝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名人,很多都是进士、举人的这种水平。自科举考试制度建立,状元将近一千人,举人进士大概有百万人次,大家都是这么学的。
所以说读书至少读100遍是一个规矩。现在读经的这种学习方式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吻合的,大家可以去尝试。
盛京孔子学堂宣传片之——
《不同的教育 不同的人生》
相关阅读
1、【必看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读经教育全程规划+千年之约
7、什么是读经教育?
8、如何培养读经宝宝?胎早教的神奇!【深度文章附读经宝宝视频】
9、经典不是理解了才有意义!
10、上体制还是上私塾?
11、寄宿会害了孩子一生吗?NO,错误的教育才能害孩子一生!